近期,全球资产管理领域的重量级玩家施罗德资本携手浙江西子国际,共同筹集了30亿元人民币,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等城市,专注于寻找因市场调整而价格优惠的写字楼和购物中心,意图“淘金”。这一趋势并非孤立现象,包括美国汉斯集团、新加坡淡马锡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近半年来纷纷在中国注册私募基金,静候商业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甩卖良机。
上海静安区的泰禾大厦拍卖案例颇具代表性。这座曾标价16亿元的写字楼,在今年7月仅以6.6亿元成交,单价低至每平方米3.6万元,甚至比周边二手房价格还要亲民。据戴德梁行数据显示,尽管上海上半年大宗物业成交额为158亿元,同比有所下滑,但外资占比却攀升至45%。有投资界人士透露,部分开发商因债务压力难以支撑,而这些物业本身质量并不差,外资正是看中了其长期翻盘的潜力。
政策的放宽进一步加速了外资的涌入。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允许外资购买商业房产,施罗德资本随即与西子国际联手设立了投资基金。它们专注于挑选那些存在小问题但基础条件良好的资产,如西子国际4月以10亿元购入的静徕坊写字楼,该物业五年前曾被施罗德以15亿元购入,翻新后却以亏损告终。如今双方再度携手,西子负责商场改造,施罗德则引入国际租户,预计租金将大幅提升三倍。
消费类地产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大家保险与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联手斥资12.9亿元,收购了四座购物中心,瞄准的是消费类REITs的政策红利。在上海一处商场的改造现场,项目经理透露,外资方要求将五楼改造为宠物SPA和电竞馆,原有的服装店被全部清退。这一变化引发了社区内小商贩的不满,如卖菜的王师傅抱怨,改造后房租飙升五倍,菜价稍有上涨便会引起顾客不满。
财经网络上,有博主晒出了外资私募基金的备案清单,宣称这是“抄底信号”。然而,房产中介小林则表达了更为现实的看法:“他们买写字楼每平方米才3万元,而我挂出的住宅每平方米6万元都无人问津。”深圳地区更是传来直接质疑:“外资赚够租金就走,留下的天价商场谁来买单?”
施罗德资本代表黄景威表示,此次合作将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并为机构投资者开辟新的投资途径。西子国际则凭借资金、经验和物业改造能力,与施罗德形成了优势互补。投行分析人士指出,消费类基础设施如商场等,市场化程度高、业态丰富,符合扩大消费的政策导向,且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其收益率展现出明显优势。
外资与本土企业的联手行动,聚焦于长三角地区的优质物业,有望加速市场上优质资产的流动。对于需要改造升级的项目而言,这股资金洪流或将成为其重获新生的关键。长远来看,这或许能够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