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微医控股再冲IPO,AI医疗赛道前景几何?业务亏损难题待解

2025-01-02来源:蓝鲸新闻编辑:瑞雪

微医控股再次冲击港交所上市,此次以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亮相。

近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主板挂牌上市,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并非微医首次尝试上市,早在2021年4月,微医就曾向港交所递交过招股书,但遗憾未能成功上市。此次,微医带着全新的身份和业务模式归来,备受市场关注。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业,微医的前身是为医院提供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的挂号网。然而,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微医经历了多次业务转型。2015年,挂号网转型升级成微医,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启了多元化业务的探索。此后,微医不断拓展业务范围,连接了全国近8000家医院,注册医生数达到30万,并拥有34家互联网医院。

尽管微医在业务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上市之路却颇为曲折。2021年,微医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之一,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却未能如愿。三年后,微医再次冲击IPO,此次其业务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微医已成为2023年按收入划分的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

从业务构成上看,微医控股主要有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其中,AI医疗服务是微医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微医通过健共体提供AI医疗服务,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以及增值服务。这些服务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诊断、处方及治疗能力,并促进健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间的紧密联盟。

然而,To G的业务并非易事。微医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其未能按照当地医疗保险基金所设定的按人头付费的预算产生盈余,将必须就任何亏绌向健共体内的基层合作医疗机构进行偿付。微医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向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会员销售付费服务。这些挑战使得微医在To G业务上的发展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在营收方面,微医控股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与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相比,微医的营收还有较大差距。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微医控股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尽管营收持续扩大,但微医的经营业绩仍然是亏损的。2021年至2023年,同期亏损分别为25.71亿元、37.76亿元和14.78亿元。

尽管如此,微医在AI医疗服务领域仍然具有一定优势。2024年上半年,微医的收入达到了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中,来自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的收入达14.4亿元,占比近八成。期内亏损为4.34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4.68亿元有所减少。这表明微医在AI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需继续努力实现盈利。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靠医药电商。微医目前的模式属于较为纯粹的医疗服务,虽然AI是目前的风口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独特性,但体量较小。由于AI医疗服务仍处于早期阶段且探索其变现策略的参与者数量有限,预测包括微医在内的AI医疗科技公司的增长轨迹仍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