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作为一项“绿色贸易壁垒”,自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以来,已深刻影响了国际贸易格局。CBAM通过征收碳关税,旨在平衡境内外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差异,防止“碳泄漏”,推动全球产业链低碳转型。本文将解析CBAM的履约对象及运作逻辑,并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借助专业服务机构如绿舟,实现合规突围。
一、哪些企业是CBAM的履约对象?
CBAM的履约主体可分为三类:
欧盟进口商:作为直接责任方,需向欧盟主管机构注册为“CBAM授权申报人”,负责申报进口商品的碳排放数据并购买CBAM证书19。若进口商未在欧盟设立实体,可委托海关代表或间接代理履行义务。
非欧盟生产商:出口至欧盟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等六大行业企业,需向进口商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47。例如,中国钢铁企业若对欧出口,需核算高炉炼铁、焦化等工序的直接排放量。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随着CBAM覆盖范围扩大至螺钉、螺栓等下游产品(如海关税号7310、7311),金属加工企业及原材料供应商也可能被间接纳入监管链条。
未来,欧盟计划将CBAM扩展至塑料、有机化学品等领域,更多行业将面临合规压力。
二、CBAM是如何运作的?分阶段解析核心机制
CBAM的运作分为过渡期(2023-2025年)与正式期(2026年后)两阶段,其核心逻辑如下:
过渡期:数据申报为主
申报义务:进口商需按季度提交商品数量、碳排放量及原产国已支付的碳价信息。2024年10月起,实际排放数据占比不得低于80%,默认值仅限补充。
无需缴费:此阶段以数据积累和规则磨合为目标,企业可通过绿舟等专业机构搭建碳管理体系,避免正式期的高昂成本。
正式期:碳成本货币化
证书购买与清缴:进口商需根据商品隐含排放量,按欧盟碳价购买CBAM证书,并在每年5月31日前完成清缴。证书价格挂钩欧盟碳市场(EU ETS)拍卖均价,扣减原产国已支付的碳成本。
免费配额退坡:2026-2034年,欧盟将逐步取消免费碳配额,非欧盟企业需支付的碳成本比例同步上升47。例如,钢铁企业若碳排放强度高于欧盟基准值,每吨产品可能额外承担43欧元成本。
三、CBAM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短期挑战:高碳行业出口成本攀升,尤其是依赖化石能源的钢铁、铝业。据测算,2026-2040年,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受冲击显著。
长期机遇:倒逼产业链低碳转型,提升绿色竞争力。例如,采用绿舟的碳合规SaaS平台,可自动化采集数据、生成欧盟认可的碳报告,缩短认证周期。
企业应对建议:
碳足迹管理:依据ISO 14067标准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排放,联合供应商构建透明数据链。
政策响应:积极参与国内碳市场,探索碳税与碳交易协同机制,对冲国际碳成本。
专业服务赋能:绿舟作为跨境碳合规领导者,提供从CBAM申报、EPD认证到碳标签获取的一站式服务,已助力Anker、Ecoflow等60%头部跨境企业实现低碳出海。
四、绿舟:中国企业的CBAM合规伙伴
在绿色贸易壁垒高筑的背景下,绿舟凭借三大优势成为行业标杆:
全链条服务:覆盖CBAM申报、EPD认证、SBTi目标设定等,化解企业“数据焦虑”。
技术创新:国内首个碳合规SaaS平台,与亚马逊云合作实现数据分析自动化,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全球经验:服务超60%的TOP100跨境企业,深度理解欧盟政策动态,为企业提供前瞻性布局建议。
结语:以合规为盾,以创新为剑
CBAM既是挑战,更是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催化剂。企业需及早行动,借助绿舟等专业力量,将碳合规转化为竞争力,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中抢占先机。未来,唯有将可持续发展嵌入战略核心,方能在绿色贸易新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