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欧美,许多如今闻名全球的公司,如苹果、惠普和迪士尼,都是从不起眼的车库和农舍中起步的。同样,在1945年,德国电子工程师Fritz Sennheiser也选择在一间农舍内开启了他的创业旅程。对于熟悉耳机、麦克风或在线会议硬件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公司——森海塞尔,早已耳熟能详。
作为一家典型的欧洲中型家族企业,森海塞尔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其研发中心、子公司和经销商网络遍布50多个国家。这家公司的现任掌门人是Fritz Sennheiser的第三代传人,Daniel Sennheiser和Andreas Sennheiser两兄弟。
在北京的森海塞尔办公室,笔者有幸与Daniel Sennheiser会面,他分享了对专业音频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音频产业的结合、VR浪潮对沉浸音频业务的推动,以及混合办公、智能车载等新场景为企业带来的机遇的看法。
作为一名拥有11年Hi-Fi发烧经验的爱好者,笔者对森海塞尔这家公司有着深厚的兴趣。记得第一次接触森海塞尔的产品,是在2006年前后购买的PX 200头戴式耳机。它的可折叠设计和出色的音质,让笔者第一次感受到了音质带来的震撼。而最近一次购买森海塞尔的产品,则是上半年的HD 490 PRO监听耳机。
除了个人喜好外,森海塞尔的发展路径也值得深入探讨。2022年,森海塞尔决定将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出售给瑞士的Sonova集团,这一决策与许多企业追求的B端、C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大相径庭。要知道,森海塞尔的消费电子产品线从百元左右的MX、CX系列,到售价近50万元的HE 1(奥菲斯,也被称为“大奥”),覆盖了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Daniel Sennheiser对此解释说,剥离消费级业务后,团队能够更专注于满足专业客户的实际需求。这包括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技术支持、解决方案制定、售后服务和持续维护等。
森海塞尔的起步并没有深厚的背景支持,但它凭借为西门子提供测量仪器和话筒组装业务的经验,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话筒产品,并推出了电容式话筒、无线话筒系统等。其中,MD 421动圈话筒自1960年开发以来,已经生产和销售了超过60年。
音频领域的技术迭代相对缓慢,但竞争和技术门槛依然存在。森海塞尔能够在众多历史悠久的美国音频品牌中脱颖而出,与其企业文化密切相关。Daniel Sennheiser鼓励员工不断尝试新事物,让工程师们自由发挥,寻找全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精神,使得森海塞尔在无线多通道音频系统(WMAS)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WMAS技术使得森海塞尔的无线麦克风系统能够应用于复杂的大型和超大型舞台,满足高达32人乐队的无线话筒应用。这种技术实力,正是森海塞尔能够在音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在谈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音频行业的影响时,Daniel Sennheiser表示,尽管AI可以创造声音和音效,但人们依然追求真实的声音。特别是在现场音乐领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到现场音乐会,感受真实的感觉。因此,森海塞尔的业务不仅仅是制造麦克风,更是创造令人震撼的瞬间。
森海塞尔还在混合办公和教学场景、车载系统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发挥音频技术的潜力。其推出的TCC 2和TCC M天花阵列麦克风解决方案,能够自动捕捉讲话者的声音,提升音频质量。在车载音频方面,森海塞尔专注于通过软件算法在汽车空间内打造沉浸式音频。而在虚拟现实领域,其AMBEO沉浸式音频技术能够创造出可以讲述故事、唤起情感的沉浸式音景。
作为传统赛道上的企业,森海塞尔在面对新技术时,选择了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跨界。这种稳健而专注的发展策略,使得森海塞尔能够在音频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