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AI大模型竞赛两年复盘: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并进

2024-12-19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在21世纪的技术竞技场上,一场围绕大模型的较量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它不仅重塑了技术格局,更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这场竞赛的特点鲜明:信息公开透明,技术迭代迅速,上下游产业紧密联动,共同推动着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

回顾这场竞赛的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起初,各参赛方纷纷聚焦于参数规模的比拼,试图通过增加模型参数来提升性能。这一阶段,GPU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成为了支撑大模型训练的基础。随着OpenAI推出GPT系列模型,特别是ChatGPT的惊艳亮相,大模型技术迎来了质的飞跃,参数规模从GPT-2的15亿迅速增长到GPT-4的1.8万亿,模型的智能性和应用能力也大幅提升。

在国内,这场大模型竞赛同样热闹非凡。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产品。其中,百度文心一言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百度不仅在大模型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模型即服务”(MAAS)的概念,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还有一些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如智谱AI、MiniMax等,也在大模型技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模型的应用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自然语言处理,到如今的文生图、文生视频、语音对话以及3D生成,多模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OpenAI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图片生成模型DALL-E,以及国内快手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可灵AI等,都是多模态技术应用的典范。

与此同时,大模型的变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面向C端用户,主流的变现方式采用了类似视频网站的“每日限次使用+会员订阅”模式。而B端市场则更加多样化,meta、谷歌等公司将大模型应用于在线广告业务,通过提升广告效果来拉动营收。在国内,百度、阿里等公司的云业务也已经应用了大模型技术,并产生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算力瓶颈和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算力的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而当前,全球算力市场几乎被英伟达等公司所垄断,这无疑增加了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为了打破这一瓶颈,亚马逊、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开始研发AI训练芯片,试图从芯片层面来突破英伟达的垄断。

除了算力问题,国内大模型技术还面临着应用场景有限、成本回收困难等挑战。与国外相比,国内缺乏成熟的在线广告行业应用场景和广泛的SAAS行业支持。这使得大模型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些问题也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在这场大模型竞赛中,我们看到了技术的飞速进步和行业的蓬勃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各参赛方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模型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