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小红书频繁定位背后:谁动了我的隐私?

2025-04-10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小红书频繁调用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讨论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用户发现,即使从未在社交软件上有交集的人,也会因为小红书的算法推荐,开始互相出现在对方的首页,这种“社死”现象让用户感到无处遁形。

一位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手机后台权限记录,显示小红书在一天内调用定位的次数高达4.6万次,更有甚者,调用次数突破了9万次。这一数字令人咋舌,仿佛能感受到手机在口袋里因频繁调用而微微发热。

技术博主也加入了讨论,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小红书在短时间内会进行密集的定位调用,频率之高甚至可以绘制出一条精准到每米的用户运动轨迹。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用户表示,他们从未手动打开过定位权限,但小红书仍能精准推荐附近店铺和本地攻略。

面对用户的质疑,小红书方面回应称,这是为了优化推荐算法,提升用户体验。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平息用户的怒火。在用户看来,这种“优化”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开始向“数字窥探”演变。大数据推送和过度追踪之间,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实际上,社交平台需要调用定位信息本无可厚非,毕竟本地生活推荐、社交打卡等功能都需要地理位置信息。然而,问题在于小红书的调用频率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相比之下,主流App如微信的调用次数大多在几百到几千次之间。小红书的频繁调用不仅让用户感到不安,更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

用户们尝试通过关闭定位、清理缓存、调整权限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但效果并不明显。即使关闭了定位权限,小红书仍能通过WiFi、蓝牙、IP地址等方式推测用户位置。这种博弈并不对等,用户似乎总是处于劣势地位。

从技术层面来看,小红书之所以如此偏爱用户的高频地理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算法精准推荐至关重要。通过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小红书能够推测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进而分析用户的社会身份标签和消费水准。这种数据背景下的调研,对于小红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种肆无忌惮的数据收集却让他们感到不安。许多用户之所以选择小红书,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微信朋友圈的、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喜好表达的内容平台。然而现实却是,小红书可能正在利用用户的熟人关系来增强用户粘性,这无疑是对用户隐私的一种侵犯。

在这场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中,用户们开始变得更加谨慎。他们谨慎点赞、避免评论、甚至刻意减少互动,以防止社交身份的过度曝光。然而,这种自我规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户隐私的边界正在被一步步蚕食,而互联网公司总能找到新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在这场大营救中,那些试图教会别人如何屏蔽熟人的用户,很可能也正被熟人刷到。这些技巧如同泄了气的救生圈,进水后下沉的速度比套上它的人还快。被精准拿捏的用户们感到无处遁形,他们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