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杨植麟与奥特曼:技术VS商业化,谁才是大模型赛道的真王者?

2024-12-14来源:虎嗅APP编辑:瑞雪

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一场围绕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月之暗面的股权纷争,于12月初悄然掀起波澜。风暴的中心人物,是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张予彤。据金沙江创投的另一位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所述,张予彤因违反公司规定,隐瞒了在月之暗面——一家由循环智能分拆出来的企业——持有的巨额股份,而遭到解雇。

针对这一指控,月之暗面的CEO杨植麟迅速作出回应。他在深夜发布声明,不仅确认了张予彤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的身份,还高度赞扬了她在融资、战略和业务方面的卓越贡献,称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并带领团队赢得了多场融资战役的胜利。杨植麟在回应中巧妙地回避了为何不愿与张予彤切割的问题,同时提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团队正在发布新的AI产品。”

杨植麟所说的“大洋彼岸的团队”,正是全球瞩目的AI巨头OpenAI。彼时,OpenAI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圣诞季发布会,由CEO奥特曼亲自坐镇直播间,宣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ChatGPT Pro、o1模型正式版和Sora公测版等。相比之下,月之暗面却不得不分心应对与分拆、股权、张予彤相关的纷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杨植麟对张予彤的支持态度却十分明确。从朋友圈的发言来看,他力挺这位老朋友,并有意继续与她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植麟作为技术型创始人,在融资与商业化推进方面的短板。据知情人士透露,月之暗面的产品Kimi,目前单日广告投流消耗高达200万元,而官方对此未予置评。

过去一年,AI大模型企业的投流成本显著上升。在B站等AI垂类用户集中、大模型企业密集投流的平台上,单个用户转化成本已经从年初的20~30元/人涨到了45~50元/人。对于仍处于投入期的月之暗面而言,找一个既了解公司又能拉来投资的人作为搭档,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张予彤正是这样一位人选,她不仅了解月之暗面,还在融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与杨植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奥特曼不仅是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大牛,还擅长与资方打交道、推进商业化,并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制造热度。他主导下的OpenAI,成功拿下微软百亿美元的关键融资,并持续以ChatGPT o1、Sora等产品更新定义AI技术趋向。升级版的ChatGPT Pro,每月订阅收费更是飙涨到200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的付费大模型。

然而,奥特曼在商业化方面的狂飙突进,也带来了创始团队大批出走的问题。从创业初期的11人缩减至仅剩2人,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让预定发布的GPT-5迟迟未能面世。相比之下,杨植麟虽然以技术范儿对外示人,但月之暗面却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除了主动裁撤出海部门外,核心技术人员并未流失。

奥特曼和杨植麟都是“学霸”型创业者。奥特曼18岁考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大二便辍学创业;而杨植麟则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随后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中国35岁以下NLP领域引用量最高的研究者,也是两篇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在创业之前,杨植麟在学业和研究上投入了更多时间。

在融资方面,奥特曼的履历无疑更为亮眼。他早在2015年就开始涉足风险投资,并创立了风投基金Hydrazine Capital。30岁时,他已经在知名孵化器YC当了两年的总裁,并与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了OpenAI。奥特曼在投资领域的最重要手笔,是为OpenAI拉来了微软的投资。自成立以来,OpenAI总融资额达到187亿美元。

然而,奥特曼的一系列商业化举措也面临其他创始成员的激烈反对。为了拿到融资,OpenAI承诺两年之内完成重组,成为一家真正的营利性企业。这一决定导致创始团队中的9人出走。尽管如此,奥特曼仍继续推动OpenAI商业化,ChatGPT的付费版订阅收费不断攀升。

对于杨植麟来说,融资的重要性远高于奥特曼。月之暗面正在通过大量投流扩展Kimi的用户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融资。面对估值越来越高的大模型头部厂商和投资人对于高位接盘的担忧,杨植麟需要确保月之暗面还能有更多的融资进账。

尽管Kimi和ChatGPT都取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但相比起国外的谷歌、X和国内的抖音等巨头,它们的用户量级仍然不算理想。杨植麟认为,AI产品拥有更高的上限,能够在一个产品内集合多种功能,扮演超级AI助理的角色。他坚信,接下来5到10年,肯定会有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机会。

为此,月之暗面在今年三四月份主动选择了做业务上的减法,不仅明确表示不会进行视频大模型的开发,还解散了出海业务线。同时,杨植麟也在探索基于大模型的杀手级应用,并寻求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场景。然而,即便是亿级订阅的ChatGPT,也仍在探索如何盈利。

押注超级应用,是杨植麟和奥特曼的共同选择。他们都在等待一个真正破圈的机会,让AI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这场科技界的竞赛中,他们都在奋力一跃,试图成为AI大模型时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