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普外科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病例。尤女士(化名),因长期三餐不规律,胆囊内竟长出了30余颗结石,最终不得不接受胆囊切除手术。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胆囊结石成因及治疗的关注。
尤女士五年前体检时便发现胆囊结石,但由于无明显症状,她选择定期复查。然而,最近一次体检结果显示,结石数量激增且体积增大,几乎填满了整个胆囊。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尤女士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
经过详细检查,普外科主任张坤判断尤女士的胆囊已丧失功能,即使取石保胆,复发风险也极高。因此,团队决定为其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后,医生们发现切除的胆囊内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暗绿色结石,其中最大的一颗如龙眼般大小,其余则像黄豆粒一样。
张坤主任介绍,这种黄豆粒大小的结石风险较高,一旦堵塞胆囊管,易引发急性胆囊炎。若掉入胆总管内,还可能诱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胆囊结石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振表示,高脂饮食、少饮水、饮食不规律、作息不定时等都是重要诱因。胆汁在胆囊内储存时间过长,其中的胆固醇和胆盐等成分就容易形成结晶,进而形成胆结石。因此,“不吃早饭容易得胆结石”这一说法确实有道理。
面对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不少患者感到困惑。张坤主任强调,没症状不等于无害,应定期复查并遵医嘱积极治疗。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同时,他提醒患者,目前主流医学专家并不建议“保胆取石”,因为术后复发率较高。
当然,对于极个别特殊情况需要保胆且条件符合的患者,普外科同样具备保胆取石的技术。
通过这一病例,医生们再次提醒公众,预防胆囊结石的关键在于三餐规律,确保胆囊定时排空,避免胆结石的形成。同时,对于已患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遵医嘱进行复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