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股抵制风潮不仅席卷餐饮界,更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被誉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其财报数据揭示了行业的困境。今年前三季度,味知香实现营收5.1亿元,同比下滑17.5%,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36.83%。味知香门店数量也呈现下滑趋势,加盟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1823家减少至2024年上半年的1778家,营收下滑20.6%。这一连串的数字,无一不在诉说着预制菜市场的寒流。
同样,专注于B端市场的千味央厨也未能幸免。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64亿元,同比增长仅2.70%,净利润同比下滑13.49%。大B客户和小B客户的数量均有所减少,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安井食品、三全食品等预制菜龙头企业也纷纷交出不佳的财报。
预制菜行业的寒冬,首先源于下游餐饮市场的惨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7.9%,但增速较去年大幅滑坡。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餐饮业注销、吊销的企业数量激增。餐饮业的入不敷出,自然影响到了对预制菜的采购。
然而,对预制菜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口碑的滑坡。随着预制菜进入C端消费者视野,一系列负面新闻接连曝光,如“315槽头肉梅菜扣肉事件”和“预制菜进校园事件”,这无疑对行业的口碑造成了重创。消费者更愿意体验生活中的“烟火气”,对预制菜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这股抵制浪潮不仅来自消费者,更波及到了餐饮行业乃至地方势力。多家餐厅宣布要控制预制菜占比,北京甚至有15家餐厅直接成立“反预制菜联盟”。预制菜行业几乎被迫消失在公众视野,变成了“地下产业”。
然而,从长远来看,预制菜并非一道选择题。技术的进步和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预制菜有了发展的可能。中餐的标准化和连锁化需求,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公众对预制菜的质疑从未间断,但行业内也在积极探索和改进。
尽管如此,预制菜行业依然在潜滋暗长。企查查数据显示,自去年起,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大幅增长。消费者在抵制餐厅使用预制菜的同时,对零售渠道里的预制菜却有着极高的接受程度。一批原本专注于B端市场的速冻食品供应链企业,也在积极加码C端市场。
预制菜本身并非敌人,偷工减料、口味不佳等行业弊病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消费者的群情激愤、餐饮行业的明贬暗用以及社会各方的三缄其口,已经对预制菜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预制菜只能流窜于“地下”,那才是真正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