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家乐福中国败局,苏宁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2024-12-24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家乐福,这个承载着“十字路口”寓意的法文名字“Carrefour”,曾以其富含温馨与福气的中文名,在中国市场赢得了无数家庭的青睐。它不仅象征着城市脉络的交汇,更成为了百姓日常购物、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之地。然而,时过境迁,这位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辉煌岁月似乎已悄然落幕。

想当年,家乐福凭借其中文名的巧妙构思——首字“家”温暖人心,如冬日暖阳;中间“乐”字跳跃欢快,为购物之旅增添乐趣;尾字“福”则寓意深远,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的名字,无疑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家乐福中国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网友指出,家乐福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因为它失去了“家、乐、福”的感觉。而很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的苏宁。

事实上,在苏宁接手之前,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经陷入了困境。随着本土零售企业的崛起和电商的迅猛发展,家乐福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生鲜品类作为大卖场的引流利器,家乐福在这方面的表现却逐渐下滑,价格竞争力和新鲜度把控都大不如前。与此同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营收增长乏力,线上业务转型迟缓,这些都使得家乐福的整体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苏宁还是在2019年毅然决然地斥资48亿元收购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这一举动背后,苏宁有着多重战略考量。它希望通过收购家乐福中国,快速补齐自身在快消、生鲜等品类的短板,实现从家电卖场向综合零售大卖场的跨越。同时,家乐福在全球采购、生鲜供应链等方面的深厚资源,也能为苏宁引入丰富的进口商品,提升商品差异化竞争力。

然而,苏宁的接手并未能扭转家乐福的颓势。相反,苏宁在收购后的经营决策中犯下了一系列错误,加速了家乐福的衰败。在卖场布局与经营策略方面,苏宁不顾家乐福原有的经营逻辑,生硬植入苏宁电器品类,导致家乐福卖场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在日常运营上,苏宁也照搬了其在家电销售领域的经验,忽视了大卖场与家电专卖店的本质区别。

苏宁在资金与供应链管理方面也犯下了致命错误。它大幅调整了家乐福的货款支付方式,将原本45天的账期延长至90天,并持续降低后续支付比例,导致供应商资金链紧张,纷纷停止供货。这一举措直接打乱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计划,使得家乐福供应链瞬间断裂,销售陷入瘫痪。

在供应商合作与话语权方面,苏宁接手后基本保留了家乐福原有的强势合同条款,这些条款在当下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竞争力下滑的背景下,成为了合作的阻碍。同时,苏宁自身也存在拉长账期、拖欠账款的情况,使得供应商对家乐福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企业文化与员工管理方面的冲突同样不容忽视。家乐福原本营造了相对宽松、注重员工生活与工作平衡的企业文化氛围。而苏宁却强行植入其所谓的“狼性文化”,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新增大量绩效考核指标。这导致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工作幸福感骤降,大批老员工离职,新员工招聘困难,团队凝聚力涣散。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家乐福的衰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电商格局的加速变化和特殊时期的到来,消费者出行受限,线下消费场景遇冷。家乐福依赖的到店客流锐减,而苏宁却未能让其治下的家乐福赶上线上业务的末班车。同时,同行竞争持续加剧,永辉、盒马等对手在生鲜电商、即时配送等新兴赛道持续发力,抢占市场份额。

苏宁自身也因扩张过快、债务高企陷入债务危机,无暇也无力投入足够资源挽救家乐福。内外交困下,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败局已定。

家乐福败走中国,并非苏宁单方面原因所致。但苏宁在收购后的一系列经营决策失误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案例为零售行业并购整合敲响了警钟,警示企业在跨业态、跨文化整合中需深入洞察、精细规划、尊重差异,否则即便巨头联姻,也可能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