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路口岸近期迎来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物流突破,成功实现了TIR国际道路运输业务的首次出口操作。这一业务的成功落地,标志着成都铁路口岸在TIR国际道路运输领域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向贯通,同时也刷新了西南地区跨境物流通关效率的记录。
TIR国际运输业务模式,即国际公路运输,它基于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建立,为全球跨境货运提供了便利的通关系统。根据公约,持有TIR认证的运输车辆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自由通行,无需沿途海关开箱查验,实现“门到门”的全程运输。这种“一次申报、一证到底、一车直达”的制度设计,确保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此次成都铁路口岸的TIR出口业务中,两辆满载塑料制品的跨境货车从抵达口岸到完成通关,仅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相较于传统口岸的TIR作业效率提升了三倍之多。这一高效通关的背后,得益于海关与陆港场站启动的应急协同机制,以及提前与物流、报关企业的对接和准备。
这批货物在通过阿拉山口出境后,预计最快8天即可抵达莫斯科,相比中欧班列的10天时效缩短了20%,而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40%。这一优势使得TIR模式成为了许多外贸企业拓展欧洲市场的新选择。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以往走铁路需要10-16天,而空运虽然速度快但成本过高。现在采用TIR运输,8天就能直达欧洲,不仅满足了客户对时效的需求,还降低了运输成本。
自5月20日恢复TIR进口业务以来,成都铁路口岸已经累计办理了18车业务,并形成了每周3-4车的常态化运营。海关负责人表示,TIR运输与中欧班列(成渝)协同构建的多式联运体系,将为“一带一路”贸易提供更多样化的物流解决方案。这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国际贸易的便利化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