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苹果“双核驱动”AI战略,能否在中国市场再造辉煌?

2025-05-09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苹果即将推出的AI系统引发了广泛关注,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系统将在九月份伴随新款硬件产品一同亮相。苹果一贯秉持的硬件与软件协同升级策略,预示着新设备的发布将伴随着系统层面的优化与功能增强,以确保用户能够体验到软硬件结合的最佳效果。

此次苹果与百度、阿里的合作备受瞩目。表面上看,百度似乎在这场合作中占据了主导位置,扮演着类似中国版OpenAI ChatGPT或谷歌搜索的角色,而阿里则显得相对低调。然而,深入分析合作份额后,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百度与阿里的技术占比分别为约35%和65%,意味着尽管阿里表面上处于次要地位,但实际上才是这场合作中的技术大头,完全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

苹果为何选择这种“双核驱动”的AI模式?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首要原因是数据生态的互补。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交易数据池之一,阿里掌握了从浏览、下单到支付的完整消费链路数据。而百度则凭借中文搜索的领先地位,日均搜索量超过60亿次,覆盖了生活服务需求、知识获取行为等多方面的数据。苹果通过接入这两家公司的数据能力,实现了从“商品消费”到“信息消费”的闭环。

百度与阿里在技术上各有侧重。百度在视觉识别方面表现突出,其“文新CV大模型VIMER-UFO”在标准测试中准确识别图片里物体的概率高达85.3%,仅需50张标注过的样本图片就能达到98.4%的检测准确率。而阿里的千问大模型则在认知层和合规层具有优势,支持复杂的逻辑推理,且误判率极低,非常符合国内监管要求。这种技术上的互补使得苹果能够同时解决相机识别、Siri语音唤醒以及内容审查等多方面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苹果的这种合作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市场攻防战术。随着鸿蒙系统的崛起,苹果在中国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鸿蒙系统不仅拥有盘古大模型,还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对iOS构成了明显威胁。苹果通过手握百度和阿里这两个中国顶尖AI伙伴,可以随时调整合作重心,保持竞争力。这种双核驱动的模式在维持动态平衡的同时,也满足了本地政策要求,保留了灵活性。

在这场合作中,苹果实际上扮演着“生态位切割”的角色,将AI能力分为感知、认知、合规三个层次,并分别交给最适合的中国伙伴。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自研的巨大风险,还通过引入两家公司之间的适度竞争,保持了苹果在合作中的主导权和议价权。

然而,这场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联盟,而是一场复杂的博弈。百度希望通过视觉搜索的落地场景实现技术变现,而阿里则看重数据反馈的价值。苹果通过限制两家公司的数据访问权限和算法修改权,确保了自身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种策略使得开发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面临站队的压力,小开发者甚至可能因成本过高而放弃AI功能。

苹果真正想要的,是两个能够完美配合、既懂技术又懂中国的搭档。这两个搭档需要在苹果生态这台精密机器上精准动刀,不出血、不留疤、不扰用户。阿里通过“结构化剪枝”技术将大模型压缩到适合iPhone运行的大小,实现了Siri的离线快速响应和隐私保护。而百度则让Siri能够听懂方言、看懂图片,变得更加聪明和接地气。

为了在中国市场立足,苹果还必须在数据监管方面做出妥协。阿里通过提供敏感词审核机制,确保了Siri生成的内容符合中国法规要求。这种数据平衡技术使得苹果能够在不将数据传回美国的情况下,利用中国数据进行AI训练。

苹果生态与用户的无缝缝合是这场合作的另一大亮点。阿里开源了一整套不同大小的AI模型,并提供了各种服务接口,使得中国开发者能够轻松接入并开发出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应用。而百度则继续发挥其方言识别的优势,使得Siri能够成为中国用户的贴心助手。

然而,这场合作也暴露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困境。苹果试图通过转移供应链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但现实却给了它一记耳光。中国供应商在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优势使得苹果难以找到替代方案。中国区iPhone的价格高于美国,但功能却有所缩水,这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苹果原本想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但结果却两边都不讨好。

与中国AI力量的合作让苹果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正在改写整个行业的全球化逻辑。苹果必须面对割裂的市场、适应规则、学会本土化。国内版Apple Intelligence的上线将是对苹果的一次大考,它的精准刀法能否在面对其他玩家的夹击时依然削铁如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