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界
行业纵横 资讯速递 科技前沿 峰会论坛 企业快讯 商业快讯

泡沫背后的智慧:顶级VC如何洞察行业非理性繁荣的预警信号?

2025-05-08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在创投圈的风云变幻中,2025年的第一季度似乎以DeepSeek和宇树科技为主导,但进入第二季度,一个名字和一个概念迅速占据了话题中心——朱啸虎与人形机器人泡沫。3月28日,金沙江创投的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发表言论,表示将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此言一出,立即在创投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路创业者、投资人纷纷下场,就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否存在泡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争论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升温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上。

那么,人形机器人行业是否真的存在泡沫?如何界定一个行业是否进入泡沫阶段?泡沫的大小又如何评估?更重要的是,泡沫对行业本身意味着什么?

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激烈交锋时,或许我们应该跳出行业局限,重新审视泡沫对于商业和科技的真正价值。在经济学中,“泡沫”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是指像肥皂泡一样脆弱易破的事物。历史上,从16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后来的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泡沫事件反复上演,每次都伴随着财富的消失和社会的动荡。然而,正如经济学家所指出的,泡沫是人性中贪婪与恐惧的交织体现。

然而,并非所有的泡沫都是负面的。在科技领域,泡沫有时反而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例如,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期间,全球风险投资规模激增,催生了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的早期布局。尽管大量初创企业破产,但存活下来的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凭借泡沫期积累的技术储备,最终定义了数字经济的运行规则。同样,在自动驾驶和区块链等领域,泡沫期的竞争也加速了技术标准的确立和人才的涌入。

对于风险投资家而言,泡沫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站在技术进步的立场,对未来进行提前布局,同时又要警惕投机行为导致的资产价格虚高。因此,如何定义泡沫、评估泡沫大小、预测泡沫破裂的时间点,并在泡沫破裂前实现退出,成为风险投资家们的核心技能。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泡沫,创投界总结了一套预警机制,包括多个维度和指标。例如,资产总量指标关注同一细分赛道短期内企业数量的增长;融资热度指标则关注赛道融资总额的增长率、天使轮融资轮次占比、融资轮次压缩以及FA佣金溢价等;非理性定价指标则通过市销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资产价格的合理性;退出渠道指标关注上市企业的破发率和并购交易量的变化;资金属性指标关注跨界投资人的涌入情况;人才虹吸指标则通过岗位薪资水平的非理性膨胀来判断泡沫的存在;叙事热度指标关注媒体对行业的报道热度;监管行为指标则关注政策套利行为和窗口指导的频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警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制度的调整以及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影响,都可能改变泡沫生成的土壤和破裂的临界点。因此,在运用这些预警机制时,需要保持动态性和灵活性。

在创投圈的历史长河中,泡沫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往往诞生于泡沫退潮后的沙滩上。当资本热潮褪去,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清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将泡沫转化为基石。因此,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关键在于正确判断泡沫的破裂时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尽管泡沫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在泡沫中寻找真正的价值。

当然,泡沫的存在也意味着风险。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一些企业可能因技术不成熟、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原因而面临困境。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泡沫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对于投资人而言,也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投资人形机器人企业时,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商业化前景以及市场竞争情况等因素,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总之,泡沫是创投圈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而言,泡沫的存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判断泡沫的破裂时机并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