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的全球版图中,一条非官方的出口路径悄然兴起,又面临重重挑战。这是一场由民间力量驱动的贸易冒险,主角们被称作“中国电车倒爷”,他们未经品牌授权,将国内制造的新车以二手车的名义销往海外。
故事始于2021年,当一位来自河北的L先生,在霍尔果斯的一个清晨,站在堆满即将发往俄罗斯的比亚迪、极氪电动车的仓库前。那时的俄罗斯街头,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电动车在这片寒冷土地上几乎无人知晓。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让L先生看到了商机。
他通过微信群探索出口途径,冒险购入一台比亚迪汉EV发往海参崴。试驾后,客户惊叹其性能,迅速付款。一时间,新能源车的利润率在俄罗斯高达30%。L先生的业务迅速扩展,从高端车型到入门级车型,市场从俄罗斯拓展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客户们对中国电动车的热情,让这门生意看似轻松且利润丰厚。
然而,市场的繁荣也催生了剧变。随着新能源车在俄罗斯日益普及,正规经销商开始介入,灰色贸易的空间被迅速挤压。2022年起,大量创业者和车商涌入这一领域,价格战爆发。比亚迪汉的利润从单车盈利十万元跌至两万元,甚至有人不惜低于成本价抛售,只为回笼资金。
消费端也开始出现质疑,冬季续航骤减、充电桩稀缺成为新的痛点。L先生不得不为每辆车配备第三方充电桩,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解决客户的担忧。与此同时,政策风向也在悄然转变,俄罗斯开始提高新能源车关税,封堵灰色通道。霍尔果斯通道的放行量骤减,滞留车辆过万,L先生不得不尝试转道巴克图,却又遭遇发票开错种类的问题,车辆无法上牌,交付延期。
面对重重挑战,L先生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收购中高端二手车,经整备后出口。利润虽然稳定,但已不如当初那般丰厚。然而,他并未止步,而是在莫斯科开设维修站,专攻中国新能源车维修,打出“别人不修的,我修”的口号,售后服务成为他的差异化优势。
与此同时,L先生还将业务拓展至非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在金边、河内街头,极氪与比亚迪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阿尔巴尼亚,电池电量的海运要求异常严苛;在阿联酋,进口税变动频繁;在非洲如加纳,中国重卡成为新战场。物流成本攀升、政策变化频繁,但L先生的网络却越铺越远。
然而,平行出口市场已不再属于那些“靠信息差赚快钱”的玩家。头部企业接管了仓储、物流、售后和销售网络,普通人很难再介入。即便如此,仍有人在边缘地带奔跑,他们靠着有限的资金,翻越重重障碍,将中国车送往原厂网络尚未抵达的土地。他们或许会被大浪淘沙,但已经成为潮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