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降级”这一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而电影市场的消费变化尤为引人注目。一个常被提及的数据对比是,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相较于十年前的2015年,出现了下滑。
据国家电影票房收入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高达440亿元。而到了2024年,不包含服务费的情况下,全国票房仅为384亿元。这一数据对比,似乎为“电影票房跌回十年前”的说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探究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人均屏幕拥有量的增加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电影不再是唯一的休闲选择。
宏观数据还揭示了另一个关键信息:电影票房的下跌与中小城市的贡献变化密切相关。以往,依赖转移支付的中小城市在电影消费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对比了2019年与2024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对电影票房的贡献。数据显示,2019年,这些中小城市贡献了全国40%的票房,合计达到240亿元。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5%,显示出中小城市在电影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小城市票房份额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票房份额的减少。2019年,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四座城市合计贡献了全国19.12%的票房,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40%。与此同时,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的票房贡献也有所下滑。
这些大城市票房份额的减少,被其余中小城市所填补,导致中小城市在全国电影票房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电影市场,也反映在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包括GDP数据。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差异的缩小或许有助于缓解区域不平衡问题。然而,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言,这并非全然利好。大城市在技术、制度、文化等领域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缺乏大城市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国家可能会面临不利的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