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假日前夕,各大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和微博上,关于“机票太贵”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网友们纷纷以略带讥讽的口吻,表达着对机票价格上涨的不满,诸如“机票贵得离谱,不去了,航司们真是厉害,劝你们识相点,再涨价就卸载”等言论不绝于耳。这些看似愤怒的表达,实则暗含了一种策略——希望通过“伪装”的方式,反向影响平台的算法,以期获得更优惠的机票价格。
不少年轻人将社交平台上的这类讨论视为一种“许愿池”,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躲避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从而在OTA平台上购买到价格更低的机票、酒店及景区门票等旅游产品。甚至在外卖和电商平台,也可见到类似的“哭穷”帖子,用户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价格上涨的不满。
一些用户表示,他们在发帖“哭穷”后,确实发现机票价格有所下降,并对此感到欣喜。然而,更多的人则表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心仪航班的价格始终纹丝不动,甚至还在持续上涨。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愿意尝试这种“哭穷攻略”,认为即使无效,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通过评论来反向影响算法的做法,其实际效果可能并不显著。评论数据虽然丰富,但单一维度的数据难以构成完整的用户画像。而且,所谓的“反向驯化算法”能够带来的改变也相对有限,比如影响平台的商品和商家推荐顺序,但无法直接动摇上游的定价权。机票价格的波动,更多地与机票的定价机制和供需关系有关。
以机票定价为例,航司拥有绝对的定价权,机票价格体系与收益管理紧密相连。只有当客座率达到一定水平,航司才能保证航班收益覆盖成本。因此,机票价格会根据供需关系进行动态调整,比如热门旅游城市的机票在节假日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运力、天气、时间、班次等因素也会影响机票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航司并不直接与OTA平台对接,而是通过航信系统将座位价格上传至平台。OTA平台再根据用户搜索需求,调取机票信息并展示给用户。由于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缓存处理与实时获取的成本差异巨大,因此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和库存可能不同,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查询和支付的价格也可能存在差异。
关于“哭穷”与机票价格波动的关系,从事推荐算法工作的人士表示,社交平台上的评论通常不会作为核心的用户行为数据来解析,且不同平台之间的用户数据往往不会互通。因此,评论对于机票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OTA平台从每张机票售卖中赚取的是固定佣金,价格上涨并不会带来更大的收入贡献。
在探讨大数据“杀熟”与市场定价策略的界限时,需要明确的是,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信息,进行价格歧视的行为。而航司的动态调价是基于市场供需关系进行的,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行为。至于平台的优惠券下发,则存在一定争议,但通常被视为市场定价策略的一种表现。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希望摆脱算法的“黑箱”,在平台面前获得更多的公平。而平台则需要尽可能地让算法透明化,解答价格变化背后的原因,这不仅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自身品牌信誉的维护。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但无论如何,透明化、公平化的市场环境始终是消费者所期待的。